近日,一则“BREAKING”消息在X平台和Pi社区中引发了强烈反响。消息指向Pi项目的两位关键人物——Pi Network的共同创始人兼核心开发者Cfan(也即陈范,Nicolas Kokkalis)及团队其他高层——涉嫌将本属于Pi生态或基金池的资金,挪用投资至一个并非Pi直接相关的AI机器人项目OpenMind。这一行为被部分Pi持币者和观察者指责为“将公款用于私好”,而非用于激活开发者生态、推动项目落地、增强应用场景等社区所期待的方向。
事件概况:OpenMind获Pi Core Team投资
根据公开信息显示,OpenMind是一家自称正在打造“机器人界的Android”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。它致力于构建一个全球化、可协调的机器通信网络,让未来的机器人之间能够高效协作,就像智能手机之间依赖安卓系统实现生态互通一样。
而在OpenMind官方列出的投资方名单中,赫然出现了 @PiCoreTeam,也即Pi Network官方团队。这一信息迅速引发社区关注——原因并不仅仅是投资本身,而是投资的对象和过程都不透明,且与Pi生态无直接关联。
部分社区成员指出,OpenMind的项目创始人或顾问团队与Cfan存在明显交集,有人称其是“老熟人”甚至“学术或投资背景重叠”,这加剧了人们对内部交易和私益优先的担忧。
Pi生态基金的定位与问题
根据Pi Network早期白皮书和多次公开声明,项目方设有 生态基金(Ecosystem Fund) 和 开发者基金(Developer Grant),其初衷是为了:
-
资助开发者构建真实的Pi应用
-
支持第三方集成Pi支付或Pi身份系统
-
鼓励社区创意项目和Web3实验
-
建立全球生态基础设施
然而,过去两年,Pi生态基金的使用情况始终缺乏系统性公开审计或披露机制,透明度一再被诟病。此次OpenMind的投资,更是点燃了社区对“资金偏离轨道”的不满。
一个简单的质疑是:Pi尚未主网上线、尚未建立广泛可用的应用生态,为何优先投资与Pi无直接关联的外部AI项目?
潜在问题一:治理缺失与权力集中
此次事件暴露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隐患——Pi项目在治理架构上呈现明显的中心化倾向。
虽然官方曾提到将“引入治理机制”、“逐步赋权社区”,但至今:
-
没有DAO(去中心化自治组织)结构
-
没有持币者表决权
-
没有明确的资金使用流程公示制度
这使得核心团队可以几乎不受制约地调动资源,而一旦资金的流向出现争议性或偏离初衷,就会迅速激发信任危机。
社区声音正在从“愿意等待”转变为“想要问责”。这不仅是对一次投资决策的质疑,更是对整套“封闭决策体系”的不信任。
潜在问题二:生态建设乏力,对比强烈
很多Pi用户对OpenMind投资的反感,也源于对自身体验的失望。
试想,一个拥有数千万用户号称“移动挖矿”的项目:
-
没有流通Pi币
-
DApp匮乏,生态长期停留在内测状态
-
开发者参与门槛高,激励机制模糊
-
KYC进度缓慢,存在黑市交易
在这种背景下,用户自然会问:为何不把资金用于这些迫切需要资源的问题,而是去下注一个“看上去高大上但与Pi八竿子打不着”的项目?
与之对比的是,TON、Solana等项目都在用可验证的方式资助生态开发者,每月公开支出细节,并以结果为导向追踪生态成果。Pi项目的资金流动机制则仍停留在“黑箱式操作”阶段。
潜在问题三:Cfan人设与利益冲突?
此次争议再次让Cfan(陈范)的人设陷入讨论。自Pi项目创立以来,Cfan一直是项目代言人,其技术背景、斯坦福学术经历一度让人信任。但近年他频繁与“非Pi生态”的AI、机器人、新创项目互动,甚至作为顾问、投资人参与,这些行为在缺乏信息披露的前提下,让人不得不质疑:
-
他是否将Pi的资源导流至个人兴趣领域?
-
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或回报机制?
-
是否视Pi为融资平台而非公链基础设施?
这些问题若不得到清晰解答,很可能导致项目的核心人物与社群之间出现“不可调和的裂痕”。
下一步的三种可能走向
-
沉默处理,信任进一步崩塌
若Pi Core Team对投资OpenMind一事继续保持沉默,那么社群内部的不满和阴谋论将发酵,主网上线后即便流通开放,也可能遭遇币价崩盘和用户逃离。 -
主动披露,重建信任机制
如果官方愿意公开基金使用情况、披露资金投向逻辑,并引入DAO治理机制,有望在短期内扭转形势,重新获得“耐心用户”的信任。 -
社区分裂,另起炉灶
随着越来越多Pi OG和开发者对“过度中心化”表示失望,不排除未来出现“Pi分叉版”或“平行社区”,如早期以太坊与ETC那样的裂变。
不是投资OpenMind错,而是错在方式与时机
从科技和投资角度看,OpenMind可能是一个值得押注的项目。它的愿景、团队、资金背景都具备一定吸引力。
问题在于:Pi Core Team此时此刻不应该是一个VC角色,而应专注于把Pi生态搭建好。
社区想要的不是“下注未来”,而是“交付现在”。
任何忽视社群共识、违反项目初衷的操作,都会在这个Web3时代被迅速放大,并最终吞噬一个本可以改变世界的梦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