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2021年的加密牛市狂潮中,Pi Network凭借“零成本挖矿”“移动端共识网络”“人人可参与”的理念迅速走红,吸引了全球数千万用户注册。在当时缺乏门槛的背景下,Pi凭借“未来支付”“全球货币”的宣传口号几乎席卷所有社交媒体,甚至成为小白用户心中Web3的代名词。
然而,如今的Pi Network却陷入前所未有的沉寂。价格长期徘徊在0.4美元左右,链上应用寥寥,生态建设乏力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曾经的媒体聚焦和话题热度几乎完全消失,就像这个项目从未存在过一样。
那么,Pi到底发生了什么?这是一场被“去中心化”理想掩盖的变现游戏,还是一场庞大用户网络尚未兑现潜力的长线布局?这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深度剖析。
社区不满:声音被漠视,核心团队长期失联
越来越多的Pi用户在社交平台表达对官方“沉默”的不满。核心问题在于:
-
主网上线遥遥无期。虽然官方早在2022年就开启所谓“封闭主网”阶段,但两年过去,大多数用户依然无法自由交易或提现Pi资产。
-
治理缺失,回复缺位。社区对项目方向、生态合作、应用拓展的建议往往石沉大海,官方也很少参与X平台或Telegram公开讨论。
-
出货传闻频频。近期有多位资深社区用户爆料,疑似开发团队通过交易所等方式大量抛售Pi币,造成场外价格持续承压。
当一个Web3项目缺乏对社区的尊重与回应,尤其在共识体系以“信任与参与”为核心的区块链世界中,它的可信度将迅速瓦解。
媒体失语:热点退散,生态难产
对比早前的搜索热度与报道数量,我们可以清晰看出,媒体几乎已经停止对Pi Network的关注:
-
各大区块链门户(如CoinDesk、The Block、PANews等)近期几乎无任何Pi相关深度内容;
-
社交话题权重下降,“#PiNetwork”相关词条在X、Reddit、TikTok等平台的活跃度大幅缩水;
-
项目缺乏可持续更新的热点,除了偶尔发布“全球共识”“Web3引领者”等口号外,几乎没有可供媒体跟进的实质性新闻。
媒体的离场本质上是价值信号的丧失。在区块链行业,舆论关注往往紧随项目发展节奏,当一个项目连续多季度没有实质进展,便自然被市场边缘化。
币价走势:与主流脱节,失去价值锚定
在比特币屡创新高、以太坊生态百花齐放的当下,Pi Network的价格却反向而行。2025年大部分时间里,价格稳定在0.40-0.50美元之间,甚至偶有破位下跌。这种脱离整体市场行情的弱势走势反映出几个关键问题:
-
缺乏流动性支持:Pi至今没有上线任何主流交易所,交易基本依赖P2P与非官方平台,成交量极低,无法形成价格发现机制。
-
空投泡沫难以消化:由于用户长期“免费挖矿”,项目初期累积了过量的待释放Pi币,而缺乏真实价值支撑,导致一旦开放交易势必面临抛压。
-
支付愿景迟迟未能兑现:虽然项目多次宣传“未来可用Pi支付一切”,但现实中除少量灰色地带商家接受Pi外,缺乏广泛且合法的支付场景。
生态建设:内循环僵局,缺乏第三方接入
生态是所有Layer 1公链项目赖以生存的根基。Pi Network也试图打造属于自己的“封闭生态圈”,包括Pi Browser、Pi Apps等,但目前整体生态仍处于高度中心化的内循环状态:
-
应用开发基本由官方或其资助方控制;
-
缺乏真实激励机制吸引开发者或团队基于Pi构建项目;
-
大多数Pi App缺乏实用性与用户留存,流量集中但无持续输出。
反观Solana、Polygon等公链,它们通过基金会激励、黑客松、合作引流等方式,不断吸纳开发者并推动应用繁荣,这正是Pi Network目前所欠缺的关键环节。
Pi是失败还是“蛰伏”?
Pi Network是否已经失败?这个问题或许过于绝对。但可以确定的是,如果继续维持当前的“沉默姿态”“封闭生态”“缺乏信任机制”,它将继续被市场和公众所遗忘。
目前Pi依然保有广泛的全球用户基础,这本是极其稀缺的资源。如果团队愿意:
-
开放治理权力,听取社区呼声;
-
提供明确的主网路线图,设定时间表;
-
与主流加密生态(如Circle、Chainlink、Solana等)展开对接合作;
-
积极推动CEX/DEX交易对接,释放流动性;
或许Pi Network仍有可能摆脱沉寂,实现“迟来的绽放”。
否则,它将成为加密世界中又一个典型的“沉没共识”案例——曾经被万人追捧,如今被遗忘在牛市喧嚣之外。
作者注:如果你仍持有Pi,建议谨慎看待其长期价值,避免陷入“心理账户”或“沉没成本”的陷阱。同时,密切关注官方是否作出实质性行动,是判断该项目是否值得继续等待的核心指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