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,Pi Network币价跌至0.35美元,已逼近历史最低点。社区情绪接近崩溃,愤怒与失望在先驱者之间蔓延。有用户直言:“这对狗夫妇,真是吸血鬼。”更有人质疑,官方持续“锁定先驱者Pi”并试图控制价格,是一个“愚蠢的决定”,呼吁项目方“赶紧地图吧”。
那么,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?Pi Network这个曾经拥有全球千万用户的Web3项目,为何从万众期待沦为众矢之的?
从“信仰项目”到“信任坍塌”
Pi Network 最初凭借“移动挖矿”、“无需成本参与”的理念吸引了数千万用户,尤其在东南亚、非洲和中国地区积累了大量“先驱者”。这批人是早期的信徒,他们用手机日复一日点击“闪电”图标,期待某一天能够“一币致富”。
然而,当主网开启、币价浮出水面时,他们的幻想破灭了。
从“Pi GCV = 314159美元”的社群幻想,到后期0.5美元再到如今的0.35美元,币价崩塌的速度比任何人想象得更快。
更重要的是,项目方没有给出清晰的流通路径、合规规划、以及真实市场价值锚定逻辑,反而长期以“锁仓”、“KYC”、“治理机制未完成”等理由拖延开放。这种长期模糊策略,让先驱者感到被出卖。
官方的“控盘”与“吸血”行为?
不少用户尖锐指出,当前的Pi市场犹如一个“封闭生态+内循环”的博弈场。
项目方以“保护市场”为由,迟迟不开放主流交易所,而只在部分OTC平台、灰色兑换渠道允许交易,造成Pi币流通极度受限。同时,通过控制先驱者解锁节奏,制造极端的“供需不对称”,人为控制价格,却反而造成价格无法健康形成,失去了市场信心。
更有甚者指出,PiCoreTeam不但没有将社区诉求纳入治理机制,反而以“不符合生态规划”为由屏蔽反对声音,一再将“开盘价过低”归因于市场因素,却不承认自身架构与治理的失败。
于是,一个荒谬的场景出现了:
-
项目方一边锁仓先驱者的Pi,防止其变现,
-
一边鼓励新的生态参与者使用“兑换”方式购买Pi币,
-
形成所谓“GCV应用”场景,却实则成为项目方与早期空投利益相关者的套利出口。
在这种机制下,用户只能被动“观望”,没有决定权、没有投票权、也没有流通权。这不再是Web3去中心化的理念,而是中心化权力的变相维稳。
“地图”已成最后希望?
所谓“地图”(Map),是指Pi Network官方承诺的“主网开放路线图”,包括解锁机制、交易所上线、开发者激励机制等一整套完整计划。
但过去两年,所谓的“地图”一再延期,从“2023年底”拖到“2024年6月”,如今2025年8月了,仍未有确切的时间表。这种模糊不清的路线图、缺乏问责的治理机制,成为压垮社区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“赶紧地图吧”,这是绝大多数先驱者最后的呐喊。他们的耐心已经耗尽。
价格暴跌到0.35刀,已经触碰心理底线
价格从高点0.7美元一路跌到0.35美元,已接近先驱者心理的“极限区间”。
我们必须明确,Pi的核心用户群是对“0成本高回报”抱有期待的人。当价格不断下探,当市场不再相信官方“保护价格”的言论时,最核心的用户群将首先离场。而这类项目一旦失去信仰者,就失去了所有。
目前,已经有不少社区自发组织“逃离Pi”的行动,鼓励清仓换其他新兴项目;有KOL转投其他Layer2、DePIN或AI赛道,公开“弃坑”;更有用户对“任何项目带Pi字样的币种”保持极端排斥,担心再次被骗。
Pi的未来,何去何从?
Pi Network想要挽回颓势,必须正视以下几个事实:
-
市场不再相信“愿景”,只相信兑现路径。
-
去中心化社区不是一纸口号,必须参与治理。
-
价格不是通过锁仓控盘形成的,而是基于真实流通、真实使用场景产生的供需平衡。
-
任何项目,不能永远拿先驱者当牺牲品。
恢复市场信心,不能靠公关语言和迟到的承诺,而需要三大具体行动:
-
立刻公布主网完整开放时间表,锁仓解锁节奏透明化;
-
开放流通并允许多交易所接入,赋予市场真正的价格发现权;
-
引入社区治理机制,让Pi真正回归Web3的初衷。
否则,Pi将彻底成为一个失败的、伪去中心化的案例,成为所有Web3项目最不愿面对的反面教材。
结语:
Pi曾是Web3领域里最具群众基础的项目之一,如今却沦为众矢之的,症结并不在市场波动,而在于决策权失衡与承诺缺失。是时候真正觉醒了。否则,即便Pi价格跌破0.3美元,或许也不会再有人感到愤怒,因为,真正的“先驱者”,已经失望地离开。